高考生如何应对招录新变化
时间:2025-06-13 08:50:52来源:光明日报
“更多机会,更多可能”“这是国家对未来的投资,也是对个人梦想的支持”“期待能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”……3月以来,“多所高校官宣本科扩招”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。

1月3日,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袁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为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,2024年已推动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扩大本科招生1.6万人。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,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,将进一步增加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本科招生的规模,2025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。

不久前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也纷纷宣布扩招计划。与此同时,教育部发布的新本科专业目录增列了29种新专业,新目录专业数达到845种。

优质本科扩招扩容,增加的生源指标将面向哪些专业?高校专业“上新”,培养模式又有何变化?

“扩容”“上新” 聚焦前沿技术、新兴业态

哪些学校、专业方向扩招了,规模有多大?

记者梳理发现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今年新增本科招生名额均为150名。近日,南京大学公布,将在2022至2024年新增新工科专业方向累计扩招1730人基础上,再次扩招不低于100人。

记者查阅高校发布的相关信息发现,此次扩招名额集中于前沿技术、新兴业态,如上海交大将重点扩大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等学科领域招生规模;中国农业大学将重点面向粮食安全、生物制造、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学科领域增加招生名额。

谈及中国人民大学今年的招生计划,该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兼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熊俐嘉说:“学校此次扩招计划紧密对接教育强国纲要,聚焦数字时代发展前沿,在人工智能、智慧治理等AI+领域前瞻布局交叉复合型人才储备;专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选拔培养,推动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;重点建设涉外法治、国际新闻传播等战略人才项目,培养兼具人文厚度、时代锐度和全球广度的尖端人才;同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、中国共产党历史等顶尖学科建设,筑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根基。”

“总体来看,优质本科扩容、新专业‘上马’不仅是量的调整,更是结构与学科方向调整,应是精准、有重点地扩容,更加针对基础学科、交叉学科、新兴学科等‘上新’。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:“让有条件的高校结合国家战略需要,聚焦新质生产力,加快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人才培养。”

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认为:“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,根据人口长期变化趋势,高等教育高质量资源有条件覆盖更多人口;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居于人才链上端,需要增加供给以满足市场需求,即未来前沿、新兴产业发展需要。”

交叉培养、贯通融合,各校推动育人模式升级

招录只是起点,当更多生源被吸纳入校,学校又该如何提高培养质量?

中山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,学校已出台系列举措,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。“学校成立了七个学部,通过学部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、学术评价标准,促进学科交叉融合。同时,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.0和强基计划,开设若干二次遴选专业、跨学科微专业,全校2500门左右专业课实现跨院系开放共享,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、研究型学习和实践;所有院系均开设本研贯通课,约82%的院系设置了荣誉学位制度。”

南京大学的目标,则是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创新,培养面向未来智能时代的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。据悉,2018年以来,学校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、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、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、建立国内第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。2024年推出“1+X+Y”三层次“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”,即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+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+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。今年,学校还将进一步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智慧赋能教育,关注不同专业学生多层次多角度需求。

“一是大力推动形成AI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;二是以苏州校区建设为契机,聚焦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,突出产学研深度融合,探索培养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新范式;三是推进新生学院、匡亚明学院‘两院改革’,打造学科专业交叉人才培养平台,探索跨学科、超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。”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“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强调‘以本为本’。这一提法今天仍不过时。在高等教育体系中,本科具有奠基性作用,如何去掉‘水课’,打造‘金课’,推动贯通式、科教产教融合式培养,仍然是学校需面对的课题。”卢晓中表示。

“要实现上述目标,首先对高校教师队伍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——每位教师都应具备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素养;教师要将做科研、写论文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,切实推动科研反哺教学;教师不仅要把握学术前沿,还要及时精准把握产业升级需求的前沿。此外,学生服务也要持续跟上,做好学生学业引导、职业生涯规划、心理指导等方面服务。”卢晓中说,“这些都是对扩招高校办学治校能力的新考验。”

高校既要“修内功”也要“向外看”

“优质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既高度聚集了高质量学生‘苗子’,又担负着使其天性充分发展,以有效应对更高挑战的使命。因此,高校更需要改变原有只注重‘校内本学’的定式,在全球市场体系中主动探索自身的精准定位,全面展示自身办学宗旨和追求。”储朝晖分析。

储朝晖注意到,清华大学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的同时,新成立了本科通识书院,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,这是基于全面的社会发展需要的选择。“对所有大学生来说,都应进行信息素养或者技术技能的培养;此外,优质本科要重点破解学生整体人文素养不高的问题,让科学素养、人文素养的培养相辅相成。”

卢晓中坦陈:“一直以来,教师科研、教学评价存在‘两张皮’现象。因此,应将教学因子纳入学术水平评价,将教师学术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、教学资源的情况也纳入科研评价指标,从而大力促进科教融合。”

“过去,科技含量高的仅是少部分产业,而今后,如果一个产业科技含量不够,可能很快会被淘汰。”卢晓中分析,将扩招生源培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后备军,需切实打开两个边界:一是学科的边界,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;二是学科通向产业的边界,一方面让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另一方面从产业动态发展中及时捕捉人才需求信息,更好反哺人才培养改革。

如何推动边界的打开?卢晓中建议,改革基层学科专业组织模式。如南方科技大学的PI(首席研究员)制度,将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职能统一起来;深圳理工大学不设理学院、工学院,每个学院采用“学科交叉建专业”方式;香港科技大学打破传统的“院—系”组织模式,代之以“枢纽”“学域”的学术架构,这些举措都为学科交叉融合奠定了组织体系的基础,值得参考借鉴。

“同时,还应进一步拓宽人才成长路径。‘打通本硕博’不应只限于一所高校内部,可通过加强校际合作,推动构建跨校贯通式培养通道;高校进行有组织科研,要一并统筹‘卡脖子’问题解决与相关人才培养,注重在科研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,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,形成人才高地、创新高地的叠加效应。”卢晓中强调。

标签:

  • 上一篇文章: “商场变景区” 解锁新体验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最后一页
  • 最新
  • 高考生如何应对招录新变化

    更多机会,更多可能这是国家对未来的投资,也是对个人梦想的支持期

  • “商场变景区” 解锁新体验

    近日,海南三亚国际免税城举行国家4A级景区揭牌仪式,成为中国首个

  • (经济观察)海南自贸港数字经济驶入开放快车道

    自今年1月9日海南省国际数据综合服务中心首个服务节点在海口揭牌以

  • 超比语录是什么梗?超比语录是什么意思?

    超比语录是网友恶搞超人强和波比 P 图整活产生的梗。具体如下:来

  • (经济观察)开局平稳 一季度中国外贸顶压前行

    一季度中国外贸成绩单14日揭晓。尽管全球贸易阴云笼罩,中国外贸仍

  • 中超第5轮:上海德比平局收场 北京国安力克浙江

    2025赛季中超联赛第5轮战罢。卫冕冠军上海海港1:1战平上海申花,德

  • 汇聚前沿科技 共促开放合作——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看点前瞻

   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将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,今年的主题为新质

  • 中新健康|0.22元的间苯三酚注射液被国采“退货”

    由于受托生产企业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(GMP)要求,第十批集采

  • 力拔山河气盖世 巾帼风采耀校园——驻马店市第九中学开展“三八”国际妇女节主题活动

    三月的春风拂过校园,带来了温暖,也带来了属于她们的节日——三八妇女

  • 《中国区域发展联播》融媒体节目在北京启动

    3月1日,《中国区域发展联播》大型融媒体节目启动仪式在北京市中国

  • 央行:2025年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15.2万亿元,同比增长8%

    2025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初步统计,2025年1月末社会

  • (新春走基层)青年企业服务专员上门“闹”元宵 从制定新年OKR开始

    中新网重庆2月12日电 题:青年企业服务专员上门闹元宵 从制定新年

  • (新春走基层)“遇见敦煌”首秀天津 传统与科技碰撞出新春“火花”

    中新网天津1月25日电 (记者 周亚强)25日,敦煌·津湾·中国年 丝

  • 挑战城市之巅 顶尖跑者齐聚山东青岛登高竞速迎新年

    中新网青岛1月1日电(胡耀杰 王禹)81层、369米、2121级台阶……一场

  • “趣玩香港·2024香港微型艺术展”在安徽合肥启幕

    展览共展出15套香港特色的微型艺术作品,把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定

  • 沉思良久是成语吗?思忖良久的意思是什么?

    沉思良久是成语吗?‌沉思良久是汉语成语‌。这个成语的拼音

  • 旅游
    • 全链条节约粮食,我们该如何行动?

    • 第十四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在汕头大学召开

    • 前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.52万亿元

    • 10月份CPI同比上涨0.3%